求职技巧

当前位置: 首页 -> 就业创业指导 -> 求职技巧 -> 正文

数字科技为高校双创教育下半场赋能

来源: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 时间:2023-10-16 作者: 点击:

  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从第一届大赛报名项目5.7万、参赛人数20余万,到第六届大赛的报名项目147万、参赛人数630余万,五年来,“互联网+”大赛的参赛项目和学生数呈逐年大幅度提升趋势。大赛已成为把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育人新模式。从几届大赛的主题、高校参与、评审要求等方面来看,我们也可以看到创新创业教育呈现出的新变化和新趋势。

  一是双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

  越来越多的高校不仅是参与到双创大赛,更是通过双创实践教育的创新形式,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创业能力,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的变革,形成新的人才质量关、教学质量关、质量文化观,很好的落实和探索“以赛促教“的理念。如第四届国赛金奖项目“橘友生物”所属的湖南农业大学,在2016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就将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到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曾在同一届大赛就获得三金三银成绩的宁波大学,在2015年《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大党[2015]17号文)中提到:“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模式,注重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和“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中全面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创新创业类课程的设置与专业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将高质量的项目与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学术优势紧密结合,抓好第一课堂的专业教学已经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利抓手,传统的专业教学正逐步“专创融合”教学升级转变。

  二是双创教育激发学习动力

  一方面通过大赛的赛程时间安排和赛制评审要求等相关机制,更好的推动了“以赛促学”的氛围。结合赛程时间表,参赛大学生必须有计划的做好专业领域的研发和真实客户的深度需求调研,在过程中不断迭代和完善项目的产品服务及模式,有时间点的倒推参赛大学生针对性的学习和探寻创新的解决方案,让学习模式从灌输式被动学习转向探寻式主动学习,让教学成果从以前的“考核学习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迭代升级为“考核学习后的应用与创新”。有目标、有标准、有时间节奏的推动大学生去接触真实市场用户、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案、满足真实的市场需求,整个赛制过程,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励学生们了解国情民情的动力,鼓励学生深入贫困地区、社区找到真实需求,用所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实践验证项目可行性。

  另一方面,从几届大赛参赛大学生的竞赛情况来看,无论是从选择创业项目、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原型产品、项目材料撰写、PPT的制作、项目的呈现、路演的演讲和答辩等环节,还是从项目的团队竞争力和项目的商业性水平,能明显发现大学生的参赛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呈逐年提升趋势,从“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到“用以致学、学有所成”的细微转变,更好的推动了“以赛促学”的目标。而这背后也正是得益于双创教育紧密围绕“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全面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素质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开展。作为指导团队项目的老师,我清晰地感受到,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好专业知识能力已经不能满足商业市场对青年人才的需求,在学习好专业知识能力的前提下,高校人才培养应该转变到培养学生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竞争力,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双创教育探索教学创新

  六届大赛参与人数从20余万人到630余万人,可以看到教学的成果和教学的形式创新初现效果,更加贴切国家创新战略,培养更多具备双创能力的青年人才。同时,有别于传统课堂的知识信息的传递和成绩考核的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的关注社会民生,动手实践,行动验证,创造价值,课程形式更新颖,参与度更高,成果更加清晰可见。以湖南科技学院为例,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程智开副校长担任院长,构建了教学、实训、竞赛、孵化“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学生参加大赛的热情持续增加,2015年报名参赛124项,2016年320项,2017年751项,2018年723项,2019年1245项,2020年1427项。湖南科技学院“伴农行者”项目斩获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总决赛金奖,为湖南省二本高校实现此项大赛全国金奖零的突破。学校连续五年在“互联网+”大赛全国总决赛中获奖,五届大赛共获得一金一银六铜的好成绩,名列全国二本高校前列。可以看到项目数量和项目质量提升的背后,是源于高校双创教育探索出了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创业基础课从传统信息传递式的讲授模式,转变为推动大学生以项目产出为导向的互动体验式的实践模式,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反思、实践中创新、实践中创造价值,“干中学”的教学创新方式在高校逐步渗透。

  从数字化发展趋势看双创教育下半场的升级与思考

  疫情期间,虽然各高校经历了延迟开学打乱了传统教学安排、学生无法返校带来了教学组织困难等多种挑战,但大部分高校迅速借助数据科技手段创新的实现了“停课不停学”、通过线上化的方式开展了多样化的组织教学、组织参赛等教学服务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我们更应该冷静思考,双创教育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特别是数字化趋势给高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带来的变化和趋势值得我们关注。

  要深入思考如何借助数字科技为高校双创教育下半场赋能。数字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要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面向未来的人才,需要结合数字化趋势的特点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升级。譬如:未来的线上化将会成为常态化,双创教育的模式从线下转为线上,培养大学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善用数字化工具和用好数字资源,结合产业升级充分挖掘用户需求和项目潜力,让大学生更高效、更便捷的实时的数字化学习,更加清晰的将项目过程数字化沉淀和呈现,更好的借助数字化技术复盘和迭代,促进教学效果和成果产出等等。

  有的学校已经走在了前列,积极开展探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疫情期间学生未返校的情况下,通过一款基于微信生态的数字化工具(创客Map),实现了20天产出1500个项目,师生在家通过移动化、即时化的交流实现了项目的不断迭代和打磨升级。这样的成果,一方面得益于各高校组织服务工作的快速调整,更重要的是95后/00后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的原住民,更适应数字化移动互联的服务形式。

  对高校来说,数字化的趋势也意味着高校要尽快转变教育模式和教学手段。从我们调查了解的上半年参与过线上学习和线上赛事的师生实际情况看,参赛大学生几乎都是通过线上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和通过线上化打磨迭代项目,大家普遍反馈线上化学习和交流更便捷,还可随时复盘,随时连线,效率更高,收获颇大,反倒是部分高校教师出现了部分不适应的现象和反馈。这意味着,作为教师需要思考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大胆突破固有的传统教学形式,敢于尝试创新的教学服务形式,快速适应数字化教学服务形式和提升教数字化教学服务能力,全面升级教师数字化教学形式,使其更加符合新生代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和成长需求,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和培养大学生面向未来的竞争力。

  当前,高校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已不能简单复制过去经验,面对快速变革的时代和不确定性的增加,教育教学改革升级攻坚战已经打响,需要改变的不只是学生,更是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学。譬如:教学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信息不对称、资源不均衡、能力不匹配;教学需要实现的三个效果:提信心、省成本、降风险;教学需要达成的三个结果:有成长、达目标、得收获;教学过程需要的三个改变:内容数字化、环节游戏化、形式社群化;教学过程面临的三个挑战:角色感、关系值、注意力。


地 址:中国青岛西海岸新区嘉陵江西路425号 

联系电话:0532--86729038 83150112 

电子邮箱:binhaijiuye@126.com 鲁ICP备090688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