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2024-0112月28日,教育部在四川省成都市电子科技大学举办了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交流推进会。本次活动是“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来自全国的400余所高校与150余家企业,围绕人才联合培养、就业实习实训、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毕业生招聘等内容,开展集中面对面洽谈合作,推动人才供需精准对接,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是教育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22
2023-12暑期,很多学生都想找一份兼职,既能增长社会经历,也能获得额外收入。然而,一些中介机构看准了在校大学生缺乏经验,又挣钱心切的心理,布置了各种各样骗局。对此,重庆九龙坡警方传授“防骗宝典”提醒学生,暑期兼职要擦亮双眼,做好防范措施。事件:大学生暑期兼职被套路小夏(化名)是重庆在校大学生,今年暑假期间,他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便与10余名同学浏览网站后,找到以“XXX传媒公司”为名的中介公司。该中介公司承诺费...
21
2023-12暑期,不少年轻务工者开始进入就业市场,也有不少学生选择勤工俭学,尽早积累工作经验,尤其是农村家庭出身的学生,更期望能靠自己的劳动挣得一些收入,减轻父母务工的负担。然而,招聘方的协议“陷阱”对缺乏社会经验的年轻打工者而言防不胜防,协议主体甚至可能并不存在。律师提醒,在签署协议前应做好基本的背景调查,对收取押金、保证金、暂扣证件的兼职工作坚决说“不”。20岁的谢良老家在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两年前就有...
18
2023-12眼下正值春招旺季,而试用期是大多数求职者必须经历的阶段。对于下面的试用期违法用工行为,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务必提防。1、先试用合格再签订劳动合同,违法!案例:2021年国庆节前,一家旅行社招用了10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他们入职时,公司负责人发话:“三个月试用期,做得好才签合同。”为保住“饭碗”,这些员工经常加班加点。谁料仅仅过了两个多月,公司负责人就以“试用期考核不合格”为由拒绝签订劳动合同并将他们全部解...
17
2023-12“考个含金量高的证,全职一年收入20多万,兼职挂靠也有10多万。”近来,在网络空间,健康管理师、一级消防工程师和碳排放管理师等考证广告常常出现。在线培训,在线考试,包考包过的贴心服务,还帮忙挂靠相关单位,躺赚不菲的报酬……如此“好事”,吸引不少人跃跃欲试。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美好吗?仅参加一场考试,拿到5种工种证书24岁的吕晴原本想考个证书缓解职场焦虑,没想到走上了一条曲折的维权路。过去一年多,她通过武...
15
2023-12“视频制作,软件编程,包教包会”“兼职招聘,内推实习,直达名企”……《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某大学校园群里看到,不时有人发布网络培训和招聘的广告信息,涉及考取证书、技能培训、兼职副业、实习就业等诸多内容。不少大学生被广告内容吸引、进行咨询,殊不知这些广告很多是不法分子放的“鱼饵”,一不小心便会上当。来自江西南昌的大学毕业生李杨(化名)就陷入了网络培训的陷阱。他在某App上看到一个线上培训视频制作的广...
14
2023-12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高校毕业生达1076万人,规模和数量均创历史新高。眼下,正是毕业求职季,然而,不少求职者发现,一些“看上去很美”的招聘岗位,却让求职者踩“坑”。专家建议,毕业生对一些低门槛、高薪酬的岗位要保持警惕,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对违法行为从重、从快处理。招聘时“画饼”,入职后掉“坑”主管带教、轮岗实习、培养期内直升管理岗……以培养公司未来领导者为目标的管理培训生(以下简称管培生)...
13
2023-12已找到心仪的工作的毕业生王同学,为了能减少每日通勤时间,想在工作地附近租房。由于当时人在外地,他只能通过线上看房,可没想到的是,签了合同,拿到钥匙时,才发觉被“照骗”:实际租到的房,多处发霉、很多家具家电都无法使用。“走过最长的路,恐怕是租房的套路。”许多毕业生在租房时经常会这样感叹。近年来,毕业生租房时会面临虚假房源、被黑中介、二房东欺骗等问题。如何避坑、租到满意的房屋?上海市青浦区法院法官...
12
2023-12“工资面议”是招聘启事中常见的用语,其字面意思是工资有待劳动关系双方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协商确定。但实践中,一些用人单位却借此耍花招,侵犯劳动者权益,求职者需当心,别因“工资面议”而踩“坑”。1、“面议”内容不写入合同,当心无据可查【案例】钟女士前往一家公司应聘,当时公司称签订劳动合同时再“工资面议”。双方决定建立劳动关系时,口头约定钟女士的月工资为6000元,但并没有写进劳动合同。当钟女士领取第一个月...
10
2023-12就业,一头连着万家灯火,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今年受国内外多重因素影响,就业面临的挑战明显增多。求职者一方面,要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得警惕各种“山寨证书”。一些年轻人急切的求职心态被某些机构利用,不但钱财受损,浪费了时间,还透支了社会信用。当第一次在网上看到“碳排放管理师”的广告时,24岁的长沙女孩陈晨(化名)就被吸引了。今年1月,在电话咨询时,机构的老师向她保证,拿到“碳排放管理师”证...